首页 科技 电脑 手机 安卓 苹果 VR 站长 游戏

您的位置:咪哚网 > 站长资讯 > 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处境如何?它又如何另辟蹊径,多为并进?

咪哚网(www.midoo.cc)时间:2018-07-06 13:36 稿源:网络 手机扫描分享

  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在哪里?他人世界中的疲态与缓慢是否真的如此?公众号运营者的现实处境如何?他们是否真的另辟蹊径、多维并进?本文作者试着从自身角度去探讨一番,enjoy~

  

 

  1

  2014 年 7 月,我辗转多次,跑到一家当时最为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实习。每天早上负责将热门产品、资讯与行业研究总结成文,并交由专人负责,而后通过推送给读者。

  那时的我只是一个纯粹的内容与素材加工者,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于我而言太陌生了。微信已经火了几年,我却依然守旧,对微信公众平台的了解更是九牛一毛,全然不知这背后的机制。

  半年多的实习经历让我发现了更大的世界,也在我心中埋下了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好奇的种子。

  此后,我开始深入微信聊天,开始关注第一个公众号,我开始尝试融入微信生态。

  2

  早在 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众平台已正式上线。这 5 年它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积聚的势能吸引了无数的内容创业者。一时间,众星捧月,春风得意。

  「罗辑思维」、「十点读书」、「视觉志」、「商务范」等一大批自媒体,都赫然崛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后的两年内,他们无疑是微信平台红利窗口期中最大的获益者。

  5 年时间,我们共同见证一个全新、独立的社交化生态平台。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百花齐放,而原创保护、留言赞赏、广告流量主等一系列功能更为微信生态打造了完美的闭环。

  然而,随着各大媒体或是团队纷纷涌入,近两年很少有人鼓吹我们一定要做微信公众号了。业内盛传:「微信公众号红利期已过,文章阅读率普遍下降,新增关注困难,难以与今日头条分庭抗礼」。各大内容孵化平台更是虎视眈眈,恨不得从微信公众平台手中攫取更大的奶酪。

  更可怕的是舆论导向,对比这两年人们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未来的看法,很多人的第一感受就是信息过多,懒得打开,更有甚者,公众号一发文章便取消关注。

  种种迹象表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崛起的路径已经越走越窄。

  而我相信,事实虽然残酷,但并非全部的真相。

  进而一系列的问题便摆在眼前,我希望一探究竟:

  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在哪里?

  他人世界中的疲态与缓慢是否真的如此?

  公众号运营者的现实处境如何?他们是否真的另辟蹊径、多维并进?

  3

  2017 年 2 月 8 日,我开始了自己的公众号写作之路。

  那时的我,只想着持续写下去,无非是换个安静的地方以文会友、聊以慰藉。当然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我在第二篇文章《我为什么重新开始写作?》中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与态度。

  起初,我顺着菜头叔的《公众号创作指南》,亦步亦趋地摸索着自己的新天地。从功能介绍、到自定义菜单,从关注后自动回复到文章排版编辑,我将佩服的公众号大体研究一遍,尽量在公众号写作之初就打上个人印记。

  此后的 360 天,我持续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思考,打磨自己的写作能力,倒也自得其乐。

  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就得认真把它做好。这是我对于自己的要求,写作同样如此。我对阅读量、关注人数等并不在意,却十分希望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

  承蒙各位厚爱,竟然也能够写出几篇自认尚可的文章。

  犹记去年,我挖空心思推送了第一篇文章,那种急切与焦虑感真的让人烦躁,我发给了十几位朋友,他们都善良地关注了。

  只可惜,刚开始的我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自嗨型写作。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我持续写到了现在。《业余写作半年,这是我的 10 万+ 成长曲线》就是我的全部心路历程。

  截至到今天,这一年,我共写了 62 篇原创文章,共计 16 余万字,每篇阅读量在 110 人次左右。下面就是我的成绩单。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后台

  此前一直忘了做文章目录,这次我特地添加在底部菜单「旧文目录」中,方便大家查阅。若是感兴趣,不妨再次看看,或许会有新启发。

  此时回想起 Spenser 写作课第一期第一课,真的感慨万千。

  写作是对世界的敏锐触觉,对自我的清晰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知。

  公众号写作则是通往超级个体的最短路径。

  一篇文章被阅读、分享、转发到二次传播,就像一块石子扔进湖里,从中心到外围不断掀起波澜,一圈又一圈地辐射到更多人,这个过程是持续积累所带来的复利效应,内容沉淀、价值交换与品牌背书。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微信公众平台是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连接方式。

  于我而言,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创内容的首选渠道;

  评述社会热点事件,抒发个人复盘思考,我第一时间就会登录后台,静静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这也是绝大多数内容创业者的首选平台,毕竟微信的社交生态足够产生足够的话题与传播影响力。

  二是个人品牌的终极战场;

  无论是个人或是团队,微信公众平台是连接用户的最短路径,这也是对于品牌传播的兵家必争之地。我所了解的一些互联网大牛已经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连接用户,无论是开设课程、推荐商品、搭建社群、创造平台都是很好的变现手段。现在内容创业或是服务更是大趋势,只要有一定的品牌与影响力都能够吸引价值观相投的人。

  三是读者交流的聊天窗口。

  我很欣赏微信团队将所有的内容发布方式以对话聊天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产品设计角度极大地缩短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提升了交流沟通的频率。虽然每篇文章留言或赞赏的比例不高,但我很感激每一位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的朋友。消息、留言、赞赏每一项都恰到好处。

  这就是作为一个公众号运营者所了解的微信公众号,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更多体会。

  4

  转眼间就到了 2017 年,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 2000 万个,当然活跃数量要低很多,能够持续提供价值的更少了。

  从新榜的《2017 年中国微信 500 强年报》中,我们不难发现:

  1. 2017年微信公众平台平均阅读数下降 24.1%,优胜劣汰愈发明显;

  2. 原创和转载/分享的账号比例约为 1:1,再小的个体也能找到非自身的品牌传播途径;

  3. 小程序与公众号关联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涉及交易的小程序约占总数的1/3,成为公众号名副其实的变现渠道;

  4. 公众号迁移催生了流量资源的整合和交易,整体迁移比例为 2.2%;其中有 77.8% 的公众号迁移后主体发生了变更;

  5. 全平台化趋势明显,500 强公众号在今日头条、百家号和企鹅号的开通率平均为 46%,接近半数。

  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微信公众平台,这对于内容创业者而言,已然成为红海。2017 年的大事件也让我们清晰地看见它的迭代路径,这个时代已经从互联网的下半场,已经转战到新媒体的下半场。

  

 

  图片来源:新榜

  似乎一切都预示着,微信公众号真的要迎来新的变化。

  5

  2018 年 1 月 15 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张小龙在 1 小时零 8 分钟的演讲中,专门抽出 9 分钟讲了公众号。

  我不喜欢追热点,我更愿意从热点或是趋势中研究背后的那些故事以及逻辑。

  纵然趋势无法抗拒,可是现实还是要脚踏实地去做。

  对于一个去年才加入公众号写作的我来说,自然将焦点放在微信掌舵人的分享与思考上。

  微信团队最近一年在小程序里面投入了特别大的时间和精力。相较于小程序的突飞猛进,公众号的进展却让人开心不起来。这也难怪微信公众号面临内忧外患。

  在张小龙尚未解开谜题之前,我真的很希望微信团队能够多花些时间和资源解决公众号运营者的核心痛点。即便微信公众号已经多次迭代,还是有那些令人讨厌的特性无法满足。

  一是无法修改文章错别字;

编辑:未知

声明:
1、咪哚网所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如您不希望被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2、咪哚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咪哚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咪哚网或将追究责任。
标签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看不清?点击更换
最新评论

科技 娱乐 健康 国内 生命 天文 自然 科学

微软善于听取来自用户、IT人员和开发者的各种想法

据外媒报道,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日前在

乐视危局 张艺谋王宝强等上亿投资或遭变故

在深陷欠款危机,贾跃亭自曝乐视资金链紧张

霜降天气渐冷 推荐4款最佳食疗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

外媒:大陆博物馆文物众多 但最好的宝贝在台湾

新西兰stuff网站11月20日文章,原题:对首

为您推荐RECOMMEND

     关于本站|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意见反馈| 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16 咪哚网 版权所有.

MIDOO.CC,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1501216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