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思想开放。自己的子女自己取名字。多年前家族修谱,才知道老一辈都预存了名字,按字排辈。我只记得几个排名,秀,泰,和。旺,家,新。下面没人排了。其实家谱毁于我手,太爷爷是文人,村上有动笔的事都由他说了算,相当于族长,文质彬彬,道骨仙风。长杉大褂,瓜皮帽子,出门柱个文明棍,山羊胡子。写字前有人磨墨铺纸,戒尺按着纸,毛笔字不输于当今二流书法家,家谱也由他修订。家中那么多古书,都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烧了。家中几十本族谱,小时候时兴放洋灯(孔明灯),比我大的小伙子们叫我回去偷族谱给他们糊洋灯,都偷没了。现在想想都愧对祖先。
也要看情况吧,本来我对什么辈分没什么感觉,自从10年前参加了宗族的祭祀活动,特别是最近三年每年参加了宗亲会,对宗族的归属感还是比较强的,今年刚好儿子出生了,果断按照辈分取了,本人刚好第十八代(同辈分的出了好几个牛人,有亿万富豪、有偶像明星、有两院院士、有人大代表),我儿子这一辈还真不好取,想了好久。同辈分的众多堂兄弟的下一代有一半按辈分一半没按辈分,跟个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家总之混得好的人大都按照辈分,私企打工混的稍差一些大都没按照辈分,我算是异类吧。
我们没有入族谱,所以孩子名字都是我们自己取的,我老公就随他们堂哥智星智旭什么取下来的[灵光一闪]因为我老公的家族的人不同意我们在一起,之前我老公的妈妈就是被他们骗过来当他爸的老婆的,然后他妈妈从他弟还没学会坐的时候开始跑了,还是被他们亲戚看见抓了回来。因为一开始他妈妈是四川人只是被别人骗说广东有工作然后被骗到这里来当别人老婆了。最后我老公的爸爸在他们十来岁的时候放他妈妈自由,亲自去管辖区办了离婚手续,不过就是一张白纸而已,因为一开始是骗过来根本就没有结婚证,后来他爸在他妈妈离开没一年就走了,可能身体不好。然后我老公的亲戚又想找一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聪明伶俐,长得漂亮的女人给我老公当老婆,我老公却挑上我,他们生气了,所以以后族谱上只会写我老公是单身狗。不过我们有各自的户口[灵光一闪]我孩子一样入户口,孩子入户口都是我老公自己去派出所办的,后来补充一下,我老公长得像他妈妈[捂脸]而我长得像我爸爸[捂脸]最后一张是我和大儿子合影,我们有两儿一女三个孩子
即便是现在还有会有很多的姓氏分枝会按辈分取名,比如说我的爱人就是“毓”字辈,而与她是同辈分的孩子也都是在名字中会有一个“毓”字。我爱人的老家是山东,她的老爷爷还有回山东找家谱的想法。但是现在规规矩矩的按辈分取名的确被很多的人家忽视了。比如说我父亲是“敏”字辈,我的爷爷是“玉”字辈,但是到我这全都是单字的名字,我的两个叔辈妹妹的名字也都是单字的名字,也不安家谱上辈分取名字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根本就没见过我们这一支的家谱,因为我的祖上是河北的。
1、家族早已分散、失去联系。实现在很多人给孩子取名不按家谱的辈分取名,主要还是在于现在人走的太远、家族分离的太久和太远。而且,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可能早已分开几十年,早已断了联系。即便是想按家谱的辈分给孩子取名字,也不知道到底是按什么“字”取。比如说我爷爷是在闯关东的时候独自从河北来到的吉林,来到吉林之后就在没回过河北老家。这样的话,联系中断、家谱不能继续,还怎么按统一的辈分来定下这一辈用哪个“字”,还怎么“按辈分取名”呢?而且,这种情况在我们北方非常的普遍,特别是在闯关东之后的阶段,连年的战乱,很多家族都已经打散、打乱、远走高飞,都已经断了联系,而家谱只有一份,还怎么能够那么统一呢?
2、新时代孩子对家族的关心变淡。对于现在来说,在我们北方地区家族的概念又淡了很多。特别是90后和之后出生的孩子,目标都是远离东北、去远方发展。依靠名字中的那个“辈分”的字来判断是否是亲戚、是否同一辈分也没那么重要了。反而在南方这种传统保留的比较好,特别是很多的南方地区都有宗族祠堂,目的也在于这个家族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同家族的人能够和谐发展、团结发展。
3、计划生育的影响。计划生育曾经是基本国策,一家只要一个娃。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您家是个女孩子的话,就不能在家谱上延续您的这一分枝了,也就意味着您的这一分枝在家谱上就断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感觉计划生育的政策对现代人的家族概念的淡漠有着一定的影响,也是造成现在很多人取名不按家谱上的辈分取名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