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北方方言中有把爸爸叫做“達”的習慣,筆者老家為四川西北部地區,家父也叫本人的爺爺為“達達”,而不叫爸爸。
如果翻閱中國古代典籍,基本都是稱呼爸爸為“父”或者“爹”。使用“達”這個稱謂僅存在於各地的方言中,並不見於正史記載,所以這應該不是漢語裏的固有習慣。
那么在其他民族語言中有沒有把爸爸叫做“達”的情況呢?當然有,突厥語系諸語言中父親就被稱為“達”。例如在維吾爾語和撒拉語中,就管父親叫dada(達達)。維吾爾語屬於突厥語族裏的葛邏祿語支,源自古代漠北回鶻人的語言,回鶻人和突厥人都是北方鐵勒遊牧集團的成員。而撒拉族的祖先是元朝時從中亞撒馬爾汗遷往中國的一支西突厥部落,撒拉語同樣屬於突厥語族。
相對於漢語中“達”只是民間在使用的邊緣化狀態,突厥語中不僅有這個詞的最早記載,而且存在於正統的曆史文獻當中。
根據出土的突厥語文獻da(達)的最早期形式為ata和ada,音譯為“阿達”。突厥文出現年代約在公元6世紀左右,為突厥、回鶻等突厥語系民族所使用。最早的文物為俄羅斯葉尼塞河和外蒙鄂爾渾流域出土的古代突厥文碑銘,這些銘文中記載了父親的稱呼為ata。在9世紀到15世紀的回鶻文文獻中,稱呼父親為ata或者ada。《五體清文鑒》是清朝乾隆年間滿、藏、蒙、維、漢五種語言合璧的官方辭典,其中維吾爾語對父親的稱呼為ata和dada。
da(達)這個突厥語詞彙被漢語所采納,很有可能跟拓跋鮮卑人有密切的關系。
我們知道南北朝時期,拓跋鮮卑在北方建立了強大的北魏政權。而之後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四個政權也是源自於北魏。建立隋唐帝國的楊氏和李氏同樣出自北魏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所以說拓跋鮮卑,在中國曆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政治軍事領域,他們在語言方面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例如,今天我們管兄長叫哥哥,這其實就是源自拓跋鮮卑的語言。根據《晉書》的記載,“哥”是鮮卑語“阿幹”的漢化轉寫。而到了唐代才開始把“兄”叫“哥”,這種叫法來自李唐的鮮卑語,李唐王室母系皆為鮮卑人。
看到這裏很多朋友肯定會說拓跋鮮卑說的是鮮卑語,而鮮卑語屬於蒙古語族,怎么可能怎么會把da(達)這個突厥語詞彙帶入漢語中呢?
隨著近年來科研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建立北魏政權的拓跋部雖然被稱為鮮卑,但是他們所說的語言很可能根本就不是鮮卑語,而是突厥語。
《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東漢桓帝時期,匈奴帝國崩潰後源自東北的鮮卑人在首領檀石槐的領導下盡占匈奴故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也就是說從此之後,被征服的大量匈奴遺民也改稱“鮮卑”了。
《三國志·鮮卑傳》將鮮卑分為“東部鮮卑”和“西部鮮卑”,“東部鮮卑”通常指鮮卑本部,而“西部鮮卑”則是被鮮卑征服的原匈奴部落。《魏略·西戎傳》指出這些源自匈奴的部族“不與東部鮮卑同也”。拓跋部則屢屢在《魏書》自稱為“西部”。
源自匈奴的拓跋部與鮮卑本部族屬不同,因此在習俗和語言等方面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
典籍顯示在當時屬於東部鮮卑的慕容氏是公認的正統鮮卑。慕容氏將拓跋部、鐵弗部、禿發部等具有匈奴血統的西部鮮卑貶斥為“索頭”。
“索頭”其實是指一種發型,主要特征為蓄留全發,不剪發,並且編成辮子披在腦後。《南齊書·魏虜傳》雲“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亦謂鮮卑。被發左衽,故呼為索頭”,這裏“魏虜”是南朝對北魏的蔑稱。留辮發是源自匈奴的西部鮮卑的共同外貌特征。
而起源於東北的正統鮮卑人的發型則完全不同,他們的發型被稱為“髡發”,其最大特征是要么全剃,要么剃掉一部分頭發。同樣起源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契丹人、滿洲人的發型就是“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