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裏的大量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並且很可能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不過深度35米是不可能的,按照幾厘米的來算,就有100噸了,如果水銀的深度達到35深,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是達不到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從“相機灌輸”中可以看出,地宮水銀是以某種機器驅動著,以便形成川流大海、生生不息的效果,類似於一種“永動機”的效果。曾有瑞典科學家探測到秦始皇陵地宮內很可能有一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狀物,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永動機”?
水銀有防腐的功能,並且極易揮發,所以,考古學家檢測秦始皇陵的封土土壤時,才能檢測到超量的水銀。水銀還有劇毒,所以,一定程度上還能防盜墓賊。
秦始皇認為功業大過三皇五帝,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貫的作風,必然把自己的身後事也安排得前無古人。按照史書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後無來者,我們只要看看兵馬俑就能知道,曆代帝王絕對沒有秦始皇這樣的驚人手筆。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冠絕古今的陵寢,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征發僅百萬的勞役,並收集了六國的財富。李斯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帶著這些囚徒、民夫和軍人組織成的修陵大軍,在驪山旁開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覺得已經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彙報: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說法,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已經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了!秦始皇還不滿意,讓李斯帶人又向旁邊挖了三百丈,這才停下來。
以往都認為“巴寡婦清”的“巴”指的是四川,其實,也有可能指的是大巴山,而陝西旬陽在古代是屬於大巴山的范圍的,所以,“巴寡婦清”很可能是“大巴山的寡婦清”的意思。正是因為寡婦清及其身後的家族貢礦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了大量水銀,所以秦始皇才會為其建“懷清台”。不過,這也是一種推測。
從交通運輸方面來說,就近取材也是更合理的方式,陝西旬陽距離陝西大約有100公裏,中間隔著秦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了。至於巴寡婦清是不是陝西人,或者巴寡婦家族有沒有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水銀,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