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说得很明白:我们投降了,到了曹魏那里,一样是在编公务员,主公过去就是“囚鸟”,到时候生死未定,抗击还有机会称霸一方,投降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王族的惨状,孙权心里也瘆得慌。
此外,曹操的造势功夫很厉害,可能只有18万,造成了83万大军,多花了很多功夫,公关宣传费给了不少,导致如大军压境,双方实力对比听起来差距太大,造成人心浮动。
最后孙权怎么也只是地方割据政权,中央打过来,名义上是没有问题的,有合法性,因此东吴官员权衡利弊后(打自己有可能鱼死网破,不打,自己没有半点坏处),权衡下,东吴官员的心思再明白不过了,只不过换个老板而已。
鲁肃大赞,明白人。
三国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下,由于荊州刘琮不战而降,让曹操不但占据了荊州地利,而且获得了荊州水师,更加如虎添翼。于是曹操水陆并进,号称八十万大军邀孙权狩猎江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文武百官却惊惶失措,纷纷主张请降。
曹操大军压境,为何东吴大多数官员要求投降曹操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利害权衡,投降曹操,结果不会差
曹操是个实用主义者,任用唯才,深入人心,投降曹操,在当时是个不错的选项。
之前关羽投曹操时,深受优待,封官赐房子,送钱送美女,更将宝马赤兔赠给关羽,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离开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老大居然直接豁免,并礼送关羽离开。可见,曹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鲁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文武百官代表的是官僚集团的特殊利益,与东吴政权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常识,老板与员工的利益未必一致,显然,如果让这些特殊利益左右决策,会侵蚀甚至破坏整体利益。
事实上,既得利益者“绑架”决策,往往导致决策失灵,使决策不是增加整体利益,而是为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服务。
关于特殊利益集团与经济发展、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结论比历史透视更加直白:特殊利益集团越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越大;特殊利益集团力量削弱,经济往往能够迅速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国家的兴衰》中写道,在总体利益格局下,每一个集团都会千方百计分割现有更大份额。他们关注的不是做大蛋糕,不是社会的总体福祉,而只是如何使自己的那一块蛋糕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