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给孩子说那么多的大道理,不如静下心思考孩子情绪背后的问题,找出需求,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用爱与温暖去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情绪教养",塑造孩子一个稳定的性格情绪教养"给孩子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性格与人格,有了稳定的性格,孩子能够轻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思想和行动,进而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众说纷纭,各 摆其能。 现在的网师十家长把简单的东西弄得越来越复杂化,所学的一点知识碎片化。孩子越大越厌学,完全可以培养成才的孩子却被无知的家长、老师毁了。不信,10年见分晓。 教育是件非常严谨,秘学的事,容不得半点虚伪,任性蛮干。 共同关注一一大型公益活动"成才与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重点解读,国家教育新政五大热点,成就孩子人生。
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4个小时内,就已经具备了模仿能力,他会模仿成人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巴里动舌头。不过,孩子的这些表现和行为往往不被我们所觉察。
当孩子到了大约4个月的时候,他常常盯着身边人的嘴巴,观察嘴唇的动作,这激发了他有意识的活动,并对语言产生了兴趣。大约2个月之后,他便能无意识地发出单音节了。
慢慢地,孩子会模仿身边人的表情和日常行为,比如,妈妈冲着他微笑,他也会冲着妈妈微笑。再到后来,孩子的模仿行为会更富想象力。
记得女儿3岁的时候,有一次她捡到了一根树枝,说这是一把剑,拿着它挥来挥去的。在家里她还会把扫帚当成她的三轮车,骑着在房间里跑来跑去。
所以当孩子到了三岁左右的时候,他们不但会模仿周围人的一举一动,还会模仿社会性行为。可以说,孩子不断地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而这也是他从内心世界走向外部世界的一个最早期的实践过程。
以前科技不发达,大家冬天都是烧煤取暖,一家人吃饭嗑瓜子也尽在一米宽的正方形炉火上。有孩子的父母常常会面临一件麻烦事,自己的孩子老是想伸手去碰一下炉火下半部高温的部分,一次两次还好,可以把孩子抱面前不准他碰,次数多了,自然就厌烦。
可是父母知道,如果孩子伸手,肯定会被灼伤,做父母的哪舍得让心头肉遭这个罪,所以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父母厌烦,甚至动手打孩子。
可在孩子的眼里,自己只是好奇,伸手而已,却遭受父母的痛打,心里着实委屈。这样类似的打多了,孩子就会成为乖宝宝,对父母的命令从不反驳和怀疑,只是听话地执行,不是因为他懂得为什么不能做,而是他不想再被打。
于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探索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生活上也越发渴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安排,因为他从小就缺乏了自己探索世界的源动力,碌碌无为的人生结局,也成了八九不离十的规划。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出现,如果发现不良行为,就要及时纠正。 同时满足孩子模仿的需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使孩子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