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谈,这部剧里居然出现了作为太孙嫔的孙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杨士奇这些大臣商议政务的场景。
这已经不只是胡编乱造了,而是违背常识。太孙嫔是什么?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孙妃,有太子妃,轮得到你一个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画脚吗?
而且这服饰也不对啊。别的不说,您都已经嫁人了,还一副铺头散发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妇人头,这算什么?
电视剧《大明风华》从摄像效果到服化道具都堪称一流!尤其帝王的装束,彻底摒弃了一身明黄,回归了本色——明清帝王的龙袍本就是什么颜色都有,远不只是明黄一种色彩!而且,皇帝也不是天天穿着龙袍,平日里同样会穿其他服饰。单就这一点而言,电视机《大明风华》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但是,这部电视剧也同样存在现而今所谓“历史剧”的通病——篡改历史。最明显者,莫过于极力洗白孝恭章皇后孙氏(剧中叫“孙若微”)和严重黑化废后胡善祥了!更让人无语的是,景泰帝朱祁钰居然成了胡善祥的儿子……真不知道棺材里的吴贤妃会不会哭诈尸呢?
这部剧是把历史上的太皇太后张氏的政绩,挪给了孙皇后头上。
明英宗朱祁镇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杨一起把持,根本轮不到什么孙太后出来指手画脚。
历史上孙太后出面干预政务,只有两件事:
而在《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驾崩后,张妍强行上位,在她实际主政期间,她的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杀人越货搜刮钱财,张妍每年得孝敬银子3000万两。
所以最终逻辑是,张妍太贪财,不合适主政,最终也只有交给孙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后续还把张妍的功绩全部嫁接给了孙若微,也就将孙若微变成了剧中的完美人设了。
其实黑化张妍的逻辑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正史上张妍的确有个弟弟,不过不叫张克俭,叫张升。
其一是在土木之变后,确定由郕王景泰帝继承皇位。
其二是参与了夺门之变,在内宫和外臣勾结帮助自己儿子复位。
就这么两件事,其余没有任何影响力。总之,这对母子堪称祸害吧。
历史上的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诚孝张皇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的张太皇太后可不是孙太后能压制的,在后宫中的威望以及百官中的威望都是远远超过孙太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临终时留下遗诏:“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也就是给予了张太后和孙太后同样的权力。
可在有谣言说应该立个长君,而不是让明宣宗仅9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时,是张太后站出来保朱祁镇继位:“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可没这个威望。
并且因为朱祁镇年幼,百官还主动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只不过被她拒绝了,可到“土木堡之变”后,当时张太后已死,只剩下孙太后,需要再次在长君和幼君中间选择时,百官却坚决要立长君,没有说让幼君继位,孙太后垂帘听政,有形势危急的原因,也有百官不看好孙太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