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中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俗话说“十人九痔”,以致很多人产生这样一个认识:既然大家都有,就肯定不是什么大病,也就不必急于治疗。但慢慢地,就选择接受和忍耐,把尴尬和痛苦埋在心中。其实痔疮是不能忍和拖的,耽误治疗后果很严重。不过对于“痔疮会癌变”一说,我们得理智分析。
痔疮到底会不会癌变?
都说十人九痔,痔疮明明是挺常见的毛病,咋还跟癌症扯上关系了?先别紧张,真相没有那么夸张。
1)痔疮不可能直接发生癌变。所谓癌,一般是上皮、粘膜组织发生了恶变。痔疮的本质是静脉血管淤血、扩张、屈曲形成的静脉团,与正常的肛门衬垫在组织结构上是相同的,所以不可能直接发生癌变。
2)痔疮拖着不治,会间接增加患癌风险。痔疮和癌症没直接关系,但也是会有交集的:
a.痔疮反复发作会加重炎症刺激,甚至引发溃疡及相关病菌感染,若不及时重视治疗,造成恶性循环,可导致鳞状上皮化生等慢性病变,增加间接诱发癌变的风险;
b.盲目使用外用药物治疗痔疮,也会对肛门产生刺激,诱发感染,为癌变埋下种子。
3)痔疮和某些癌症症状有相似性。很多肛肠疾病,如直肠癌、肛瘘、肛裂及痔疮等,症状都有相似性。直肠癌早期很容易被误当为痔疮,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为什么直肠癌会被误诊?
在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我们摄入的营养成分首先被消化分解,好的东西在胃、小肠被吸收,而残渣营养不多、结构比较大、身体接受不了的东西就到了大肠,成了大便的内容物。
虽然直肠癌和痔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却有不少人误把直肠癌当痔疮。
无论是那个年龄段,出现便血等,不急于下“痔疮”的结论,应多留个心眼,务必先排除直肠癌。千万不要让小小的痔疮耽误了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直肠癌治愈可能性机会极大。
正常的大便和颜色无关,和次数、形状有关。每天一到两次,大便成形,颜色一般是黄绿色,偏黄一点、偏暗一点都是正常的大便。另外还要看是否出血、有没有黏液。大便稀是因为高蛋白、高脂肪、比较精细的饮食结构造成的。摄入的纤维素比较少,所以容易不成形,不能说大便稀就不正常。
第一:痔疮和直肠癌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两者发病部位相近;直肠癌初期症状不典型,与痔疮的临床表现类似,如都有便血、排便困难、有脱落物等。因此,稍不留意就容易被混淆。
第二:大部分人群对直肠癌认识不足。俗话说“十人九痔”,这让很多人认为痔疮是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常见病,一旦出现便血,大多以为是患上了“痔疮”,加上生活不良习惯、职业因素等,出现便血症状,就更容易自圆其说。未搞清原因,私自按“痔疮”治疗或未予重视。
第三:部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或临床经验有限,对直肠癌认识不足,缺乏警惕,思路狭窄,考虑局限,忽视了腹泻便血的患者,排除其直肠癌的可能性,同时对临床检查不重视,特别是直肠指检。
第四:部分患者去看医生,一开口就说自己得了痔疮,加上一些症状,极易使部分粗心的医生先入为主地把它当“痔疮”来治,也没有细致进一步鉴别诊断。
直肠癌是发生于直肠的恶性肿瘤,早期(I期)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晚期(III、IV期)的则不到30%。
而痔疮是直肠下段和肛管的静脉充血、郁积,从而造成静脉的扩大和曲张,形成静脉团即称为痔,根据不同部位分为内、外痔。大多数无症状的痔疮不需要任何治疗,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无影响,症状较重的可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痔疮与直肠癌存在关联,但痔疮的存在容易造成其它疾病的误诊。临床上经常发现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发生明显症状才会被确诊,但此时已经错过了直肠癌最佳治疗时机,后果很惨痛。
因此,我们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识别直肠癌和痔疮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