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保护人体健康的一道屏障,在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某些腐败细菌能导致疾病并加速疾病的进程,而通过消化道途径补充其他的一些活细菌可以有助于健康并延长寿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肠道这个大问号逐渐被人们打开,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消化道菌群影响了人类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排泄、营养和免疫等。下面就看看这些小细菌(有益菌)都有哪些大作用。
一、软化粪便,促进排泄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先在胃里分解消化,在小肠里进行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剩下的黏稠状残渣被送至大肠,大肠要进一步吸收水分和一些矿物质,最后变成粪便。
有益菌可以阻止大肠对粪便内水分的过度吸收,防止干燥,同时降低肠腔内pH值,温和刺激肠蠕动,缩短粪便在结肠的转运时间。
二、营养吸收
有益菌含有一些人体没有的酶,如半乳糖苷酶等,这些消化酶能帮助分解上消化道未被充分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维生素K、维生素D、氨基酸、叶酸、微量元素和某些无机盐,如钙、磷、铁等。通过产生蛋白酶、脂肪酶、B族维生素以及乳糖酶等物质,在能量代谢中起到生物催化作用,减少由于牛奶乳糖不耐受而造成的腹胀、嗳气和腹痛。
双歧杆菌还具有将胆固醇转化成类胆固醇的作用,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因此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三、屏障作用
肠道内有大量细菌和毒素等有害物,需要有屏障来阻止它们的吸收。肠道屏障共有四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化学屏障、生物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组成。生物屏障主要由正常的肠道菌群构成。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侧面的细胞连接和上皮下的固有膜等组成。免疫屏障由肠道黏膜上皮的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生物屏障。
对于肠道,我们能看到的屏障是肠黏膜,其实在肠黏膜表面还有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在默默守护着我们,正是因为这层屏障的作用,肠道里的各种有害物质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是由有益菌组成的肠道生物屏障。
有益菌克敌制胜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有三大法宝:
01
占位效应:大量的益生菌牢牢黏附在肠黏膜上,让有害菌无地可容。比如,肠道乳杆菌黏附于肠上皮细胞,抑制病原菌沙门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减少内毒素吸收。
02
营养竞争:通过其优势生长竞争性地消耗有害菌的营养素,给这些病原菌断粮。
03
分泌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菌素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以及外来致病菌的入侵: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酸性代谢产物(乙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能降低肠道局部pH和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细菌素、过氧化氢等,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内毒素的作用,从而改善肠功能。所以益生菌的这个作用又被称为“排毒作用”。
临床上利用肠道益生菌拮抗和抑制病原菌生长的作用,可达到治疗胃肠道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目前已有多种益生菌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
四、免疫作用
一个人失败或跌倒,我们说不是敌人或对手有多强大,而是自己太无能,是自己打倒了自己。健康也一样,生病了,不是细菌或病毒有多可恶,而是你的抗病能力下降了。中医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免疫其实就是抵抗力,就是正气,是身体的一种特殊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人体通常有三道免疫防线来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第一道防线有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体系,其特点是与生俱来,对多种病原体有效。当前两道防线失灵,第三道防线才发挥作用,这道防线一般只针对一种病原,所以称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比如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
上节介绍益生菌在肠黏膜表面构成了一道生物屏障,其实也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除此之外,益生菌还在免疫的第二、三道防线上发挥重要作用。它通过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一方面使sIgA(黏膜上的主要抗体)生物合成增加,从而提高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有学者研究证实,健康人每天服用小剂量益生菌,不仅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性防御作用,粪便中sIgA分泌量也明显增加。
五、抗衰老作用
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光冈知足认为机体衰老始于肠道,主要表现在双歧杆菌减少,而魏氏梭菌及大肠埃希菌增多,肠道pH值升高。
大肠埃希菌等腐败细菌增多,引起肠功能紊乱,发生便秘、腹泻和肠道解毒功能减退,肝功能受损。同时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吲哚、粪臭素和内毒素等有毒物质增多,这些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流,侵蚀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会加速机体衰老。
研究证实,许多疾病的发展以及机体的衰老可能与自由基过剩有关。很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肠道益生菌具有抗氧化能力,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发挥抗衰老作用。
六、抗肿瘤作用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能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合成,起到预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乳杆菌分泌的大量乳酸,可加快肠道蠕动,促使粪便尽快排出体外,减少有害毒素对肠壁的刺激,也有利于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另外,益生菌通过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促使这些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
七、美容作用
日本学者光冈知足指出:“若想获得真正的美容效果,最快的捷径就是使肠内的双歧杆菌增加。”
粪便如果滞留肠道,在细菌作用下腐败发酵可产生自由基、吲哚、硫化氢等22种恶性肠毒素,这些毒素在一定条件下会透过肠黏膜进人肠壁,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蔓延,这些毒素通过皮肤排泄分泌出来,就会出现皮肤干燥或脸上长疙瘩、痤疮、色斑或脓疱等。还会引发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痔疮、肥胖等各种严重疾病。而肠道正常菌群在微生态平衡时有助于肠毒素的分解并经过肠道排出体外。
补充双歧杆菌和有机酸(如醋酸、乳酸、丙酸和丁酸),可使肠道pH值下降,偏向酸性,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肠道内肠毒素的生成和积累,并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所以补充有益菌有美容的作用。便秘发生时,会使肠内长时间积存粪便,抑制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导致有害菌的过盛繁殖,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血液循环而遍及全身。
体内润泽颜自华,肠内无毒身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