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华为抛开分歧和异议,以KDDI的要求为标准,以客户的眼光来改进现场,投入很大资源对设备、现场进行了优化改造,准备迎接第二次审核。但说老实话,虽然华为经过了精心准备,4个月后华为仍觉得自己离KDDI的高要求可能还有差距。
第二次审核是在2008年的12月,市场部和日本代表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福田等人请来。因为福田不愿意来,说上次华为的工程师太喜欢争论文件条文和标准,且封闭和自满。
这次审核中,大家的心确实都是悬着的,审核过程中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审核完毕,福田列出问题项57个。但华为人很高兴,因为审核的结果是通过!并且福田说:“这次做得不错,其中ESD改善得很好。IQC部门在所有区域中做得最好,只有9个问题,而有些做了10多年的公司审核问题都不下30条。装配部门做得不是很好,指导书还需要再完善下才能更上一个台阶。大家以后再接再厉!”
2009年10月,KDDI给了华为第一份合同,但它对华为并未完全信任。
2009年11月16日-23日,KDDI第三次来到华为,派出8名专家在华为现场蹲点,在生产线上全过程观看华为是怎么做产品的。产品从原材料分料到成品最后装箱,KDDI的专家都要亲眼看到、检查过才放心。这为期8天的光网络OSN1800生产全过程厂验,对华为来说是第一次。从员工到高层主管,大家都在现场,一丝不苟,全程投入,用真诚和努力感动了客户,使客户终于对华为产生了信任感。最后,虽然KDDI提出问题点及建议共24个,但对华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很认可,对华为的工作表示很满意。
2011年“3·11”福岛核事故期间,爱立信撤走了,华为的机会到了。华为的服务令日本人感动。到2013年,华为在日本的销售从2011年不到5亿美元,增长3倍接近20亿美元。
(四)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是全球最成熟、最高端、最具竞争的市场,这里对手最多最强。华为进入美国市场,标志着华为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征战的最后“城头堡”就是美国市场,也是思科的大本营。而思科既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更是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因此也是华为最难攻克的“最后堡垒”。
不过,华为与思科之间发生的一场最后和解的诉讼,令华为声名鹊起,因祸得福。因此,思科是华为的“恩人”。
在高科技超强的美国市场,初出茅庐的华为,与年销售额8倍于自己的思科狭路相逢,并遭遇后者的狙击。
美国一共有1000多家移动运营商,其中AT&T以5800万名用户、25%市场份额排名第一;Verizon以5670万名用户、24.8%市场份额排名第二;Sprint以5189万名用户、22%市场份额排名第三;T-Mobile以2410万名用户、10%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前四强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81.8%。
这一格局让华为在北美市场仅占据1%的份额。北美市场的领导者摩托罗拉为46%,阿尔卡特朗讯21%,北电网络13%,瑞典爱立信10%。
不过,2015年华为的美国市场计划推出新的版本:通过改变形象大举进军。2015年3月,据路透社报道,在被美国国会议员们定义为一种国家安全威胁的两年后,中国华为公司打算推出新手机和可穿戴设备,通过市场营销努力赢得美国消费者。
华为的意图在于,通过新手机直接吸引美国消费者们,这些新手机同时包含高低端机型。华为还谋求与运营商们合作,通过亚马逊或是华为刚启动的美国直销网站进行销售。(但是后来,美国的禁令基本上让华为放弃了美国市场)
06
全球布局
为了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经过20年的筹划布局,华为形成了全球的多个运营中心和资源中心。
1.行政中心
在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商业领袖聚集区,成立本地董事会和咨询委员会,加强与高端商界的互动。在英国建立行政中心,在德国成立跨州业务中心,提高全球运营效率。
2.财务中心
新加坡财务中心、香港财务中心、罗马尼亚财务中心、英国全球财务风险控制中心,降低财务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3.研发中心
俄罗斯天线研发中心、紧靠着爱立信和诺基亚的瑞典及芬兰无线系统研发中心、英国安全认证中心和5G创新中心、美国新技术创新中心和芯片研发中心、印度软件研发中心、韩国终端工业设计中心、日本工业工程研究中心等,有效利用全球智力资源。
4.供应链中心
匈牙利欧洲物流中心(辐射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巴西制造基地、波兰网络运营中心等,提高全球交付和服务水平。
华为轮值CEO胡厚昆总结道:“在资本、人才、物资和知识全球流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化公司’和‘本地化公司’这两个过去常被分离的概念正变得越来越统一。华为的商业实践要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价值链,并帮助本地创造发挥出全球价值。”
华为的成功,本质上其实是“三个力”:
1. 战略力:真正看准市场,选择好市场,然后摆好阵型,分解成关键可执行、可落地的计划,然后去落地。
2. 产品力:产品就是金刚钻,行业领导者必须拥有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必须拥有持续制造顶级产品的研发管理体系。
3. 动员力:或者叫组织活力,如果我们比别人强,我们不能懈怠,要继续拉开差距;如果我们比别人差,我们要做Fast Second-mover,组织一定要足够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