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 X的“重型猎鹰”发射成功之后,国内某问答平台有个提问的热度很高。这个提问大意是,为什么Space X没有中国这样的举国体制支持,却在重型火箭的研制上领先中国那么多。诚然,以Space X为代表的新兴私营航天企业,算得上是最近一轮商业航天热潮的起点。这一问题预设的命题,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在航天科技、商业航天领域相当的差距,但另一方面却陷入了谬误——可以说,Space X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恰恰就是美国举国体制的胜利。
美国“举国体制”对Space X的助益,至少包括三方面:完善的鼓励私营航天企业的政策环境、NASA直接面向Space X等新兴航天企业的巨额订单以及美国雄厚的航天工业和航天人才基础。相较于前两方面的助益,Space X的人才优势似乎在马斯克的“光环”之下少有人谈起。
Space X崛起的人才逻辑
不少国内的市场人士看Space X的商业进程,总是免不了提身为创始人的埃隆·马斯克如何如何,却忽略了马斯克身边的“灵魂”人物——Space X研制火箭的总工程师汤姆·穆勒。在进入Space X之前,穆勒早就是美国最大引擎制造商TRW的液体推进器专家。从Space X发迹的火箭发动机,再到近期抢夺全球眼球的“重型猎鹰”,穆勒及他领衔的工程师团队居功至伟。如果说16年前,马斯克决定创立Space X和准备人类登陆火星计划是个疯狂的梦想,那么穆勒们就是将马斯克的梦想转变为现实的人。对于这种转化,身处美国硅谷的马斯克必定有着某种自信——美国相对成熟的商业航天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航天人才市场,这包括波音、ATK等美国航天承包商的资深工程师、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好几本马斯克的传记都描写过Space X创立前后的挖人故事。
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正是Space X崛起的主要逻辑之一,也是国内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崛起的重要原因。国内商业航天的民企,其创始团队大致都有强烈的工程师文化——他们或者是从体制内离职创业的科研人员,或者是海归的技术骨干。这种文化及其重要。《硅谷百年史》作者分析硅谷崛起原因曾指出,正因为创业项目大部分是由掌握高科技的工程师推动,所以他们的企业无一例外成为高科技企业。同样道理,工程师文化将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繁荣,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跨界人才“方法论”
相比之下,中国商业航天肇始于2015年前后,其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尽管在不停改善,但总体而言与商业航天历史悠久的美国存在差距,国家也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像NASA一样给予民营企业巨额订单;但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做了数十年的航天大国,其培养的航天专业技术人才,数十万计。人才优势,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催生的“航天+新经济”需求,将是中美在商业航天对垒的巨大筹码。
不仅是民营航天企业求贤若渴,地方政府也将人才战略放在施政的极高位置。一二线城市近期蔓延的抢人政策、留人政策就是例证。对标Space X这样的国际高手,无论是民营航天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需要建议一套完善的人才供应体系。
毫无疑问的是,商业航天需要更多的穆勒、更多的从事技术研发或技术应用的工程师。从企业端来看,中国未来的“Space X”们需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团队,需要有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需要创造活泼、开放的企业管理机制;从政府端看,政府部门要充分顺应市场需求,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推动体制内科研人才的合理流动,健全体制外与体制内人才团队的合作交流机制,近些年来国家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政策已经呈现这方面解冻的迹象。
在充分研究工程师团队的重要性后,马斯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根本上来讲,马斯克不是工程师,而是一名深谙商业逻辑、技术与商业结合的富豪和连续创业者。这样的能力,使得马斯克能够给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注资,能够较为快速的为高新科技选择与市场结合的方向。诚如国内不少航天创客所言,商业航天,更为重要的不是“航天”,而是“商业”。因而,在商业航天团队中,不仅需要保障航天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懂商业的人才。当前,国内的商业航天项目,大部分是技术流。在商业航天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更多的跨界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从传统航天机构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成为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
编辑:未知
卡戴珊诞下女婴TT深陷出轨丑闻守护身边 网友:感谢你离开哈登
科勒卡戴珊当妈妈啦。 两位知情人士告诉CNN,卡戴珊已经生下一个女孩。 卡戴珊的男友以及女婴的父亲是克里夫兰骑士球员特里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