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约四十岁的陈先生(化名)是一名非吸烟者,生活习惯一向健康,却于2016年患上第一期肺癌,经手术切除肺叶后康复。直至2018年的一次例行身体检查中发现肺癌复发,虽然他并无任何病症,但正电子扫描显示肿瘤多处转移,组织活检证实肿瘤出现「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变异。不幸中之大幸是目前已有针对ALK基因变异的标靶药物,疗效甚佳。我为陈先生处方第二代ALK抑制剂,服用短短两个月,不仅肿瘤明显缩小和癌指数大幅下跌,更无出现任何副作用,可以如常上班。
肺癌基本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当中约5%非小细胞肺癌个案为ALK基因变异所致。这类肺癌的生长和扩散速度较快,患者亦有更大机会出现脑转移,严重的更可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认知能力和存活率。然而,随着医学界对肺癌的生物特性了解加深,针对这类肺癌的标靶药物推陈出新,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存活期。选择并及早开始使用「对」的药物乃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
尽管大部分患者对第一代ALK抑制剂反应良好,惟控制病情平均仅约11个月,患者在药物失效后出现脑转移的情况甚为普遍。第二代ALK抑制剂正正弥补了第一代的不足,临床研究证实,第二代ALK抑制剂不但有效控制病长达34个月,而且能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部,让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功效,对预防和控制脑转移效果显著。
身为医者,为患者选择采用哪一种药物主要根据研究数据、副作用和临床经验三大原则:
昔日,除了早期肺癌能透过手术切除肿瘤外,治疗方法就只有化疗,惟化疗缺乏针对性,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大,患者会出现脱发、呕吐、肝肾功能受损和血球数量下降等副作用。大约十多年前,第一种针对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的标靶药物(EGFR抑制剂)诞生,自始医学界对肺癌的分子医学理解及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断发展,惠及众多肺癌患者。
另一边厢,针对ALK基因突变肺腺癌的治疗发展更为迅速。从医学界发现ALK基因突变后,短短数年间已成功研发且获批准第一款针对ALK基因突变肺腺癌的口服标靶药,后来医学界更清楚了解这类肺癌的特性、抗药原因及应对方法,于是第二代标靶药物亦应运而生,并已获批准使用。虽然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较ALK基因突变肺腺癌常见(比例约为50% v 5%),但ALK基因突变肺腺癌的治疗发展较快,治疗效果也较理想。尽管两者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标靶药物可用,针对ALK基因突变肺腺癌的第二代标靶药已出现重大突破-预防及控制脑转移,针对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的标靶药物则要第三代才有控制脑转移的效果。
另一ALK基因突变肺腺癌个案的患者是六十多岁的李先生(化名),由于他发病时居于国内,当时尚未有第二代ALK抑制剂可用,故只能使用第一代药物。治疗约六个月后,他对第一代药物出现抗药性,于是来香港求医。我为他处方第二代ALK抑制剂,一至两星期后,他的病症已明显得到纾缓。他服用第二代ALK抑制剂至今已17个月,癌指数由数百下跌至个位数字;本来精神萎靡、消瘦虚弱的他,目前精神奕奕,体重也回升不少,病情控制理想之余,生活质素亦得以保持。
内地肿瘤患者和家属选择香港就医切记不可病急乱投医,盲目寻找没有综合治疗肿瘤能力的诊所机构看诊,只会拖延患者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内地肿瘤患者可以参照排名提示选择香港大型正规的肿瘤医院就医,听取专业肿瘤医生的判断和用药建议。
微信:hkwaion 咨询电话:00852-60660160(香港) 免费咨询电话:400-128-2066
香港总部:香港沙田乡事会路138号新城市中央广场131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