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农村,当地说人的年龄都是指虚岁的,而且更过分的是,农历上半年出生的过年时加2岁,下半年出生的加1岁,比如说某宝宝猪年端午节出生的,那宝宝到了鼠年初一就是2岁了。天哪,还不到1周岁的宝宝成了2岁娃?真搞不懂先辈们是什么想的。我外甥女最烦的就是回老家过年,老家的亲戚们不讲究礼节,串门时就爱问晚辈的年龄,开口就问多大啦。不回答吧不礼貌,回答25岁,他们都能立即更正27岁了(外甥女是农历五月出生的)。对她来说,陡然多了2岁,总觉得心里不舒服。其实不在老家生活的人,特别是女性,大都不习惯也不喜欢虚岁的算法,问长辈这种算法有个依据,谁也说不清,只是说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有种说法是虚岁是要算在妈妈肚子里那十个月的,所以一出生就算一岁了,过年到了正月初一又增加了一岁。这么说,虚岁算法代表了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生命表示谢意,这种说法可以接受,可是上半年出生的加两岁习俗,让人费解。
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众所周知,生活当中人门对于年龄的看法十分看重,有些时候年龄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比如小孩子的入学年龄,早一年与晚一年入学差别也是巨大,对于成人来说,用人单位对于年龄也是十分看重,所以那怕相差一年,工作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然而生活当中人们对于年龄还是有所划分,分别为实岁和虚岁。实岁很好理解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讲的周岁,日期是自从出生之日,到次年的这一天,整整一年,被称之为周岁,也可以说成,每遇自己生日一次,自己就增长一岁,也就是实际年龄。
而相对于实岁的说法而言,虚岁的说法就不止一种了,让我一一为大家讲解。
第一种说法:虚一岁。为什么说虚一岁呢?这是因为一般新生儿的出生日期都不会赶得很巧,比如赶到农历腊月大年三十出生,再比如到阳历的十二月三十日出生,如果在这样的日期出生,我们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比较“得岁”,但是实际上新生上都是在一到十二月份之间出生的比较多,我们民间认为从出生日期到春节,刚出生的婴孩不管有没有年满十二个月,都会被称之为一岁,所以我们把这种没有年满一年的时间,称之为虚岁。
第二种说法:虚两岁。众所周知,一个婴孩的降临,肯定需要在娘胎里孕育,而孕育的周期时常一般多为十个月,毕竟“十月怀胎”,也是古人观察所流传下来的说法,在当今科学的证明下,也是比较正确的。那么为什么说虚两岁呢?这是因为虚岁的另一个名称毛岁。在母亲没有生产的这十个月当中,婴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而且刚刚出生的婴儿基本上都自带胎毛,所以这整整十个月的时间,被称作为毛岁,也是被认为“虚度”的时间,所以也被认为是虚岁一年时间,再加上出生之后的虚一岁,所以加起来就是虚两岁。
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实”则是真实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新年增加一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其实对于实岁来说,不仅说的是我们的出生日期,我感觉最为应该纪念的是母亲的分娩之痛,时至今日,多数小孩很少能记得母亲的生日,也很少能记得母亲分娩时的痛苦,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在自己生日当天,给母亲也道一句“妈妈辛苦了”,相信很多母亲也会十分欣慰高兴的。就算是虚岁之说,也不能忘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历程,作为子女,更不应该忘记父母亲的教导和期望,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自己的父母才是正确的。
虚岁中没有以零为起点的观念,没有个人特别生日的记岁方法。按照民间的习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在百日之前,人们还会以日为单位来计算他的大小,一过百日,人们就再不会计算他的日龄或者月龄,而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年龄。从理论上说,一个人一出生,就被认为是一岁了,以后逢年便长一岁。比如,一个2019年3月15日出生的人,在2019年除夕之前,他都被认为是一岁,一到新年,他就被认为是两岁了。这样,这个人在2020年新年过后到3月15日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周岁计为九岁,而虚岁则计为十一岁,两者会有两年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