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老师有很厚的积累,据他本人介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的从教生涯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个人觉得他主要是治学严谨,可能跟他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对具体的字词句讲解很透彻。与王立群老师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部书就是《史记》,1966年,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革"刚开始,学生砸了小学的图书室,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学生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此后就开始读《史记》,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明白。从那时算起,《史记》伴随他已有40年了。王立群常常感慨道:"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文革、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陕西绥德人,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是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其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李清照》等;担任中央电视台《汉语桥》、《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除了出版了《百家讲他》系列的相关图书之外,还出版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和《成书研究》等著作。王立群给人的感觉是老成持重,他最早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项羽。应该说,当时《百家讲坛》找他讲汉代人物,其实是想借着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的火爆势头。王立群讲课,虽然也借用现在一些流行词语,但是他对于人物的分析,尤其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更具体,也更带感情。但是,有时候的他对于人物的分析有点过度,脑洞稍微大了一些。
书读的多呢!是见识,考核见识呢?需要随机性的,在没有预案的前提下,去解答,去解释,才是真功夫!几个准备充分的话题,你去查,去说!每个口齿伶俐的,反应能力较强的都可以做到。
至于说学者!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还需要独特的见解。需要说明的是见解,不是见识!见识是知道的多,见解是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分析!
所以我说,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学者的阶层,不要专心于背书,太低级了!张口闭口的什么子曰,诗云的,你好意思说自己是学者吗?是学者,就用自己的话去解释,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一句两句就道出精髓,不要云山雾绕地说了半天,自己都不知所云!
或许,现在的学者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背书,或许我擅自把学者的定义抬的太高了,也或是这些学者都深藏不露,反正我看不到有几个可堪学者的实力人物!
我的印象,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气韵十足,口若悬河。诗词大会开播,一期不落,很喜欢康震,蒙曼老师。古诗词评价妙趣横生,评价毛主席诗词激情澎湃,引经据典准确详细,让观者受益无穷。记得有一期对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蒙曼老师并没有把杨贵妃看作红颜祸水,而是升华为超出政治之外的伟大爱情。康震老师风趣地说,长恨歌应改名长爱歌,是由恨写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