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必不必要,生活还是要过的,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理念,只是把不必要的东西去除,怎么生活下去呢?
所以老子是要说明,虚其心之后不是让它就空无了,而是要换上一种不同的内容,叫做道。
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
一个人的心能静下来,才能安定,安定之后才能“观”,由此可以看出万物的回归路线,一切都归于寂静,回归本来状态,这是恒常的道理。
主观世界也就是太极,正所谓:一物一太极。那么客观世界是什么呢?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就是道,就是无极。
所有的主观世界都是在生生灭灭的,都是无常变幻的,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意识、或者说念头在活动,主观世界因心的活动而存在,也就是所谓: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那么有人就会说,哎呀,这个不是唯心吗?
什么是唯心,什么是唯物?
所谓的唯物,“物”是怎么定义的呢?是谁来定义的呢?还不是你的心去定义的吗?
所以唯物,其根本还是唯心。唯心就是唯物,唯心唯物没有区别,如果你把他们二者区分开来,说明你的境界还没有达到。
老子提出两个方法,第一是虚,第二是静。
老子强调“虚其心,实其腹”(《老子‧第三章》)。
肚子尽量吃饱,但是内心最好单纯。虚不是空虚,而是指单纯,一点都不复杂。
接着说,“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三章》)。
心志最好减弱些,但身体筋骨要强壮。
“虚”这个字,在《庄子》发挥得更透彻。
“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会显得亮光,要是房间堆了很多东西,无论光线再怎么亮,仍旧会有阴影。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要能“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小孩子的心思很单纯,只要看到母亲就很开心,只要看到奶瓶就很快乐,没有什么别的念头或欲望。
人愈长大,烦恼愈多,但是到了退休之后又反璞归真了。人退休之后,回首平生,会发现其实很多烦恼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