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脚,是因为鞋子舒服,忘了腰,是因为腰带舒适,忘了是非,是因为心灵安适。心生如一,不追随外物,遇事就可以顺应,顺守本性安适,而无所适从,就是忘了安适的安适。”
真正舒服的事情,不会让你在意是否舒适;真正的心神如一就是不追逐外物,不执念于外物。
这就是人生真正的舒适,人生真正最好的境界,就是不随外物,忘了本我。
王阳明和朋友去游玩,两人来到一座山前,只见山上鲜花盛开,娇艳夺目。
朋友就对王阳明说,你不是说“心外无物”吗?你的心念在你的身体里,而这些花呢,明明在山上,那么就是说,花并不在你的心内啊,对于这种现象,你的心外无物是不是就解释不通了呢?
王阳明就说,当你没有去看那些花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这些花的存在的,花对你来说呢,它是沉寂的,和你的心一样,你的心也没有对这些花产生意识活动对吧,那么你的心和这些花一样都是沉寂的,这些花对你的心来说,就等于是不存在,同样,客观事物对于你这个主观世界来说,也等于是不存在。
只有你通过感官去接触到这些花,看到,然后你的心产生辨识活动,你的心和这些花产生关联之后,这些花才进入你的主观世界。
常是永恒,也是平常。能了解永恒的、平常的状况,叫做明。
一般人只了解变化的东西,若能体悟什么是不变的,就代表觉悟了。
那么,什么是不变的?道是不变的,自然界的规则是不变的。
见小曰明(《老子‧第五十二章》)
能看到细节或小地方,才是真的觉悟了。
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所要的,另一种是得到我所要的。
为什么?因为得到了之后才发现,和原本预想的不同。
我想起小时候住在学校宿舍,老师检查内务都是看角落,看大家不注意的细节。若能注意细节,其他的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认识一个人,不要只看外表或头衔,要留意小动作,由小见大,就叫做见小曰明。
那么这些花,是因为你心的活动才变得生动形象,才具有看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些花存在于你内心的活动之中。因此可以说,心之外,无花,亦无物。
忘了自身才能忘了外物,忘了你所执念的一切,痛未必是痛,悲未必是悲,喜也未必是喜。
就像《道德经》中说的那句话:“其出弥远,其知弥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越向外奔逐的人,他所知道的越少,所以得道之人不需要远行就可以预知,不用窥望就能命名,不去妄加施为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