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么這么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沈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征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裏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么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采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么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回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鼇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