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前能留下名字的都是非富即贵,学习识字是贵族和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拿孙叔敖来说,按伯仲叔季,现在就是孙三敖。刘邦,原名刘季,就是刘四儿,后来改成刘邦,按伯仲邦交,他本该叫刘交,结果大哥早夭就叫刘邦了。而且只有有地位的人才配有氏。一般都会以封地为氏。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一般认为姓是由母系社会的部落图腾有关,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同一个姓的人又相同的母系血缘关系。
古代的文法和修辞不一样,还有就是他们的名字有些带地方特色,听名字就知道做什么职业或者家族是哪家,而且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奴隶只有简单的名,没有字也没有姓类似当今的日本社会,后面士族阶层没落后人式微,奴隶制度也消失了,渐渐的这么复杂或者具有诗意的名字就没有了,当前社会请和算命的给想个名字都好几百,还别说找诗经来取,估计也没几个人读过!所以大家就越简单越好了
事实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竞争激烈,而且由于是一夫多妻制度,基因淘汰率高,现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姓氏都消失了,是两大原因,没有生出儿子,小姓逐渐被大姓取代,例如你信百里,但是没有儿子,或者家族衰弱娶不到老婆,这个姓就会逐渐消亡,因为几千年下来一直有儿子的概率很低,所以小姓就会消亡,还有就是仇杀,中国历史上仇杀很激烈,某个名门望族失败以后,族人大量死亡或者迫于压力改姓,这个姓也就会逐渐减少,例如战国的时候智氏,在三家分晋的斗争中失败,智氏被大量屠杀,活着的智氏不得不改别的姓,智姓就大量减少了,还有后来的完颜氏和爱新觉罗氏当时都显赫一时,但是他们的王朝覆灭以后,完颜和爱新觉罗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改别的姓,这样姓氏就大大删减了!
现代许多人故弄玄虚,什么姓啊氏啊的瞎白活,事实上习惯就是姓了,哈哈,例如西门这个姓,就是因为住在西城门,时间长了,叫自然了就是姓,司马这个姓,就是开始的一个官职,时间长了就是姓了,还有秦始皇,有人宣称秦始皇姓赵了,这个也是胡说八道,秦始皇就姓嬴,不过他这个姓由于当时民愤太大,即使有也不得不改成别的姓了。
因为他们是名人,而且连你都知道,所以就显得个性。如果当时有个叫陈二狗的人留名至今,不管今日如何,你都觉得“二狗”这名字不一般,这是古名。古人名字有很多,在今人看来,所谓的个性,更多的是他们的知名度带来的,也就是说名因人显。古人中,有些名人的名字并不是多么出众,古人起名有讲究也没讲究,因为封建社会读书识字的人只是极少数人,所以取名字就不像今天有些人一样看看百度,所以梓欣遍地,昊然满目。但因为他们或干出了事业(有的不是)或机缘巧合出名了,注意,是出名了,就是让名字被更多的人知道了。即使是“二狗”,也会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