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可看出刘备生前知道诸葛亮会用马谡,目的在提醒诸葛亮要量才而用。一国之君时间接触久了,从言谈问答,就知道马谡适合于谋士,他的擅长不适合于带兵打仗,只有军事理论,战略布暑,谋策安排的一代书生,需通过实战的磨炼才能担此大任。马谡与诸葛亮,应是有共同军事理论的讨论,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才会走到一起。在马谡发挥个人才干上,七擒孟获初见成效,得到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六出祁山,也许当时大将在外各守要地,加上兵弱将寡,军中沒有合适人选,叫马谡与王平协助守街亭,缺乏实战经验,不会灵活机动战术守街亭应是诸葛决策失误,最后导致诸葛挥泪斩马谡的结局。
谁曾想到,在公元228年(魏太和二年)春天,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第一次北伐之时,除掉因魏延提出的奇袭子午谷之计产生分歧不快外,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等各路人马皆有所获,迅速拿下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重要城镇,魏明帝大为震惊,即任命右将军张郃监管军务,统领马步大军五万,西出抵御诸葛亮的蜀汉大军。
诸葛亮闻讯后,任命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领二万大军(书上讲的是十万大军,但祥子认为最多只能派出二万人马。因为,此时的诸葛亮已将各路大军全部派出,自己身边最多也就能留个二万人马,并且全部派给了马谡。)前往张郃必经要道街亭进行守御,阻拦张合所率大军驰援歧山曹军。
这时,主将马谡不听副王平规劝,弃街亭魏军必经要道于不顾,强令大军于要道旁土山安营扎寨。
当魏将张郃闻探子回报蜀军扎营于街亭要道旁土山进行防御,大喜过望,打马挥军快速抵达街亭后,命令大军围困蜀军,并断其水道。
张郃断水之计可谓狠毒之极,时间不长,蜀军便因无水可饮而军心动摇。马谡多次率军突围,皆不得脱。最后,其虽然被王平和魏延所率援兵救出,但防御魏兵的要道已被魏兵所占。
诸葛亮闻报后,大惊失色,只得急速招令各路大军缓缓退回汉。
事后,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痛悔自己不听先主刘备之言,使有今日之祸。
这时,许多人可能会问,诸葛亮明明知道先主有言马谡不可大用,为何他偏偏要重用马谡呢?
一、诸葛亮虽然贵为蜀汉丞相,但却没有忠于自己的班底队伍
刘备归西后,虽然将蜀汉军政尽托于诸葛亮,但是刘备原班的众开国功臣,如魏延、陈到、李严等人并不服诸葛亮。也许是因为诸葛亮太年轻的缘故,也许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介书生,和众武将的共同语言较少的原因吧。
诸葛亮一时粗心,认为马谡是个人才却用错了地方,马谡不是一个庸才,而且是一个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的精英,比如在国家战略、军事理论、地方吏治都有很好的见解,但他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经验丰富的将才。街亭战败,原因在于把马谡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