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条件,列宁主张接受这些,借此为苏俄赢得喘息的机会,但如此条件实在过分,布哈林等左派纷纷反对德国的要求,并主张继续与德国作战。
除了这两种意见之外,托洛茨基主张停战,全面复员军队,但又不与德国签约,既不再战也不讲和,这样的主张,也获得了很多的支持。
1918年1月的会议投票,一共60人投票,支持布哈林的32票,托洛茨基16票,列宁仅15票。
两天后重新表决,结果又是托洛茨基的意见被通过,列宁再次落选。
然而在月底,德国与苏俄恢复了布列斯特谈判,当时前去谈判的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若德国下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若德国松口,就进一步谈判。
没想到,德国真的下最后通牒,可托洛茨基并没有按照列宁的吩咐签约,而是率团折返,德国因此开始大规模对苏俄进攻。
从列宁力主签订《布列斯特合约》。(苏联政府三度否决列宁提议)。就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个多么高明和负有战略眼光的大外交家,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而当列宁面对国内强烈反对,说了那句名言:“XXXXX,爱国主义的破布就会高高飘扬”。在列宁以辞职相威胁情况下,苏联政府批准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合约》。但仅仅八个月以后,德国战败,苏联政府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合约》。实际上苏联没有任何损失,那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产生的呢?
事实上十月革命前的vote已经证明,布尔什维克并没有获得多数俄罗斯人的支持;而支持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是哪些人呢?
或者说十月革命冲进冬宫的是哪些人?
是不愿意上战场的俄国士兵。
为什么1917年“二月革命”后临时government最后倒台?就是因为“二月革命”爆发原因就是前线回到后方的士兵不愿意再上前线,几年的艰苦作战下来,沙俄士兵的民族主义热情早已经耗尽,他们不愿意再为沙皇或者其他什么别的人流血了。
所以这才有了二月革命,而二月革命后的临时government居然坚持要履行俄国对协约国的义务,这让士兵们非常的不满意。
事实上许多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不管是前苏联的还是西方的都一致认为当时弥漫在沙俄军队中的只有一种情绪,就是“厌战情绪”。
对于沙俄士兵和基层军官来说,谁坚持战争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列宁是布尔什维克里唯一敏锐观察到沙俄军队里弥漫着“厌战情绪”的人,是唯一不被民族狂热迷惑的人。
列宁证明了自己是天才的领导者,事实上布尔什维克当时处境很危险,绝大多数军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里;对于列宁来说,继续战争讨好沙俄后方的民族主义份子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布尔什维克也会被厌战的士兵依靠其他政治力量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