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北方人在历史上的迁徙联系在一起,说是中原人迁徙或是避难到南方,也就把北方的祭祖习俗也带到了南方。这种说法是因对历史关于祭祀方面的知识不了解所致。历史告诉我们,事情恰恰相反,是北方人或是避难,或是迁徙,来到南方以后,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入乡随俗,才开始在家中设神龛祭祖的,包括后来北方一些地方兴起的家庭祭祖活动,也是受到南方诸族风俗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上古时期开始,北方部落首领的统治权,排重要位置的不是经济、政治、军事的支配权,而是祭祀权,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神权。至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宗教神权依然是至高无上的。拥有了部落的祭祀权,才能经济、政治、军事的支配权。也就是说,当时的祭祀权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北方的祭祀权就牢牢掌握在统治阶层手中,民间是不允许祭祀的。历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夏、商、周时,不允许民间有祭祀活动,其中就包括祭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实施不下去,诸侯各自开展祭祀活动,如宋襄公祭次睢之社,鲁季氏之旅泰山,时人皆认定为“淫祀”。诸侯尚且如此,民间就更不能私自举行祭祀活动了。祭祀在北方统治者与当时的士人阶层眼中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一种“礼制”下的精神统治。
可能南方人大多是汉族被驱赶的人,他们远离家乡,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祖宗的坟地,所以只好在家供奉祖先。北方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很早就住在本地,他们的祖先的坟地就在自己住地周围不远,所以好像他们没有把祖宗供奉在家里。但有一部分人,祖宗坟地离家较远,过年烧纸,送钱之类,就是在户外某十字路口,做这样的祭祀活动。
北方人家族大的,条件好的,他们也修了祠堂之类,把祖先牌位一一放在一个大祠堂里,过年过节,都去供奉,祭拜。南方人也有修祠堂的,不过在家供奉祖先的较多,这显然是家庭条件还不算好的。这和北方在野外坟地祭祖的情况差不多。
北方人,祖先坟地相对家略远,所以没有达到每月两次或一次祭拜。这可能与生产忙闲有关系,但他们知道一月两次是应该有的。南方人在家里祭拜,自然方便很多,所以一月两次,雷打不脱,所以显得比北方人更孝敬。
其实南方北方都一样,只是细节上,条件上有点差异,方式不一样,祭祖的心都是一样的。
记的小时侯在山西老家,每年一到过年,我父亲和我二大爷,就从柜子里拿出我们爷爷奶奶的牌位给供了起来,过完年的正月初五,把牌位收了起来,然后就是一大家人,出村送亡,可是,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家就供爷爷奶奶,祖先的牌位为什么不供?原因是,我们的老祖,是在山西的洪洞县,大槐树一带,明朝移民,才迁徙到现在老家的居住地,我祖上,迁往山西北部后,一个村子又分成了各枝,祖坟因当年修张同公路,各枝又另立坟头,没等解放,我父亲和我大爷,走西口又走到了包头城定居。
向这样的反复迁徙,似想,祖先的牌位还能留存下来?
北方,真不同于南方地区,由其是内蒙古一带,大部分群众,全是从全国各地迁徙来的各省居民,向供牌位这件事情,连我都说不清先祖大名称呼,更不用说孩子们了,但在山西老家,我四哥活着时,年年过大年还是要供奉先祖牌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