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是贲门、胃体和幽门。
并且胃壁部分,由内向外分为4层,分别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胃肠道主要受中枢神经系统(CNS)、肠神经系统(ENS)双重支配,肠神经系统虽然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但它有独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直接接受胃肠道内的各种信息,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参与调控胃肠的功能;同时,消化道壁内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大脑,所以ENS被成为肠之脑。
胃的形态、大小、位置因人而异,主要由肌张力和体型决定。在站立位时用硫酸钡等造影剂充填胃并作X线观察。
角型胃
位置较高,胃底和胃体几乎成横位,整个胃上宽下窄,胃角钝,呈牛角型,多见于超力型体质矮胖者。
钩型胃
胃底和胃体斜向右下或垂直,幽门部转向右上方,形似钩,角切迹明显,胃下极达髂嵴水平。多见于正力型体质者。
瀑布型胃
胃底呈囊袋状,向后倾倒,胃泡大,亦多见于正常人。
长型胃
胃呈垂直位,全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只有幽门位于右侧,胃下缘可在髂嵴连线水平以下,甚至进入盆腔,上窄下宽。多见于无力型体质瘦长及衰弱者。
胃的形态、位置、大小不仅因人而异,而且随全体位和胃的充盈程度而变化。卧位时,较高;站立时,位置较低;在胃过度充盈时,可达脐平面以下。
胃的容量,初生儿约为7毫升,一岁时达300毫升,3岁时可达600毫升,成年人一般1500毫升,有的可达2升至3升。胃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也就是说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胃来。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的液体,pH为0.9~1.5。酸性极强,如果从胃的破裂处流出,足以对腹腔内的脏器强力腐蚀,一定要马上将腹腔中的胃酸、胃液冲洗干净。除了基础分泌外,正常人在嘴里吃到食物、尝到食物味道、闻到食物气味、甚至看到食物,都会引起胃液的分泌。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L。
但是大胃王就另当别论了,日本人木下佑哗的胃部可以撑到普通人的66倍大,以至于胃需要“侵占”其他脏器的空间。而这样会造成腹腔内其他脏器受损,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影响健康。
可以这么说,大胃王是以消耗寿命来换取更多的进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