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抗癌药容易诱发白血病?
随着抗癌治疗的不断进步,有些之前不太受关注的难题显现出来:不少癌症患者在通过手术、放化疗生存期不断延长之后,又出现了继发性血液肿瘤,而这些继发性的血液肿瘤往往治疗效果不好。最近的一项研究可能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
所谓继发性血液肿瘤,与肿瘤治疗后复发不同,是在治疗的基础上发生的与原先的肿瘤类型不一样的肿瘤,而且这些肿瘤的发生与先前的抗癌治疗有关,有些是和化疗药有关,有些是和放疗有关。换种说法,这些继发性的血液肿瘤可能是抗癌导致的。
好在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治疗后都会出现继发性血液肿瘤,所以如果能够识别哪些患者是继发性血液肿瘤的高危患者,以及哪些治疗和继发性血液肿瘤高度相关,无疑会解决一个大难题。
最新的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的一项研究,为解决这个难题大看了一扇大门。这个研究团队发现这些继发性血液肿瘤的发生与一种叫做克隆性造血的现象有关,这也是继发性血液肿瘤中两种最常见的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人体的所有血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当有一些变异的干细胞不再分化成成熟的血细胞,而是自己复制,就形成一个克隆。克隆增殖太多,影响了正常的骨髓功能,而且向周围侵蚀,就成为血液肿瘤,俗称白血病,或者血癌。
根据团队资深研究人员的介绍,克隆性造血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尤其是老年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展成血液肿瘤,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发现。只有少数人会自发形成肿瘤,但在某些致癌因素影响下,这样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而最新的这项研究则将克隆性造血和抗癌治疗第一次联系起来。那些存在克隆性造血的个体,经过抗癌治疗更有可能出现继发性血液肿瘤。而不同的抗癌治疗致癌风险也不相同。经过对近6000名经过治疗的,和4000多名未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样本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放射性核素治疗、外放射治疗和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继发性血液肿瘤的风险,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分析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种化疗药:一种是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另一种是铂类化疗药物。属于前者的常用化疗药有:伊立替康和依托泊苷等等。作用是破坏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者也是一大类常用化疗药物,分析显示主要的风险来自卡铂。
除了药物影响,数据分析也显示年龄和吸烟也是另外两个主要的风险因素,换句话说,吸烟不仅可以致癌,还会增加抗癌治疗后继发性血液肿瘤的风险。算是为戒烟防治癌症增加了更多依据。
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当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由补救措施正在向一线治疗转移的现状下。对于即将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通过检测克隆性造血,估算继发性血液肿瘤的风险,可以为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比如一个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既往有吸烟史,经过检测存在高风险的克隆性造血,那么可能会优先选择靶向和免疫治疗,而避免高剂量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铂剂化疗,以及放射治疗。
这里的核心是克隆性造血的检测。说起来这是一个还算很新的医学发现,最早于1996年首次报道。目前在很多顶级癌症中心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检测项目,部分还有专门的克隆性造血门诊,由经验丰富的血液肿瘤专家负责,包括病人的咨询和筛查,用药指导,以及随访计划。
对于普通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常规检测克隆性造血是否有益。而且克隆性造血属于后天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所以也没有必要加入到常规的遗传咨询中。
如果有克隆性造血检测相关的担忧,需要联系国际专家进行咨询,可以咨询跨境医疗服务机构MORE Health(爱医传递)。MORE Health爱医传递签约的国际癌症中心还有很多其他有关癌症筛查和预防的计划。不同于一般的癌症筛查体检,这些计划是多学科协作,涉及流行病学、营养学、遗传学、内外科等,所用技术也非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而是涉及更多核心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