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統計學的人都明白,在平均分高的情況下,方差與標准差越小,質量越高。而方差與標准差越大,質量越低。
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這個老師是負責任的好老師。他的教學原則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多數,兼顧兩頭。這樣的老師不願在教學工作中投機取巧,踏實認真,不惜下大力,吃大苦,由於水漲船高,學生的優秀率仍會高於其他班級,到最後,升學率也不會低。這樣的老師教學要求嚴格,關心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在學生中威望很高,並深受學生的擁戴和追棒。在他任課的班級中,很少出現和老師對立的學生。
而班級中,成績差別較大的班級,往往是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急功近利造成的。老師在教學工作中,偏愛尖子生,希望這些尖孑生能考上較好的學校,而為班級掙得榮譽。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要平均分不行,要優秀率也低得可憐。由於學生的平均水平低,就失去了產生優秀學生的人材基礎。結果,比什么都比不過前者。原因是,他不明白水漲才能船高的道理!這樣的老師,由於其教學釆用撒手大放羊的態度,往往不被學生和學生家長所認可。
對他所教學生後期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學生上高中三年後,參加高考成績平平,基本上連上個好一點的一本的學生都難找,為什么呢?中考成績那么好,幾乎都是上高中重點班為什么高考會是這樣的局面,感到很奇怪,通過他的同事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一個實幹家,聽說一年365天,有360天在上課,把學生的每個知識點搞得熟透,不只是一遍兩遍,花大量的時間,對知識沒有疏漏之處,考試平均分沒說的,所以中考成績一般沒有老師比得過他。
但是他的同事講自己的孩子絕對不讓他教,我感到很奇怪,非常想了解怎么這么好的老師,自己的孩子會不讓他教呢?多方調查,老師們還是很了解教育教學規律的,他那種方法提升成績無可厚非,但是對智力開發明顯不行,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所以他的學生上高中後,很大部分學生以為終於苦出頭了!考上重點高中了!就想休息休息緩口氣,殊不知高中課程難度和教學方法變化都很大,等醒悟過來剩下的時間不多,加上成績的下滑打擊又大思想上承受不住壓力,教師的教法與初中的差別又大,總想像初中一樣依靠教師,最後高考敗下陣來,曾經的所謂高材生,高考成績平平。
我在小學任教二十多年,一直在一線教學。個人認為,尖子生必須是極優秀的學生。怎么個優秀法?語文數學英語,三科都必須是保持前三,不能出現好一次,壞一次。我今年帶一年級語文,這次期末考試,班級均分99點幾。班裏雙百分孩子12個。是不是這12個孩子都是尖子生呢?不是的。今年班裏43個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尖子生就一個。
再說說班級均分高低問題。班級均分高其實並不取決於尖子生,而是取決於班級差生。現在已經不叫差生,叫潛能生。
因為班裏人數少,一個成績落後的學生就會把你的班級均分拉低,要考高分,就得保證班裏沒有低分考生。所以,補缺補差對於提高班級均分來說更重要。
再來說說尖子生吧。對於那些成績優秀又穩定的學生來說,只要是老師課上教過的,差不多都能記住。不需要老師三番四次強調。而對於其他普通學生,許多重點內容,老師在課堂上再三強調,他們也有可能沒全部記住。
我前幾年教雙班語文,那年也是一年級,我自己帶二班的班主任,同時教一班和二班的語文。講真,我對二班真的巨下功夫,而一班,正常上課,但是每次大考,二班很少能考過一班。都是我教的學生,一班上課學生思維活躍,重點講到就行,不用反複強調,孩子們掌握的又快又好。二班上課,不夠活躍,一些重點各種方式強調,效果卻不如一班。就拿選班長組長,一班比比皆是,隨便拉一個孩子就可以用。二班選來選去,悉心培養,可用的孩子真心沒幾個。
所以老師和學生其實是互相成就,尖子生真的是本身素質好,會學習,自身占一半。
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教學多一點,當然對一些自律差的學生多管束可能會好一點,但是那些智商、自律能力都強的學生要引導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不要在那些基礎知識上挨時間,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才更具有意義,俗話說:“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古人都知道的道理,現在被應試教育逼得硬是變形,希望大家有一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