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科门诊,经常看到这样的胃镜报告:胃息肉。很多患者看到这样的报告,以为自己得了胃癌,常为此焦虑不安。
胃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乳头状突起,多是由胃黏膜异常增生而来。
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患者发现胃息肉后,应观察胃息肉的大小、形态和数目:
1、如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先定期监测。通常建议50岁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生长状况,如没有长大和增多倾向,则可继续观察。也可以在内镜下行切除术。
2、如息肉直径在1~2厘米之间,通常认为可切可不切,但是如数目较多,则建议切除,尤其是息肉无蒂,属腺瘤型息肉,则一定要切除。
1~2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另做手术,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大心理负担。
3、如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此类息肉最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通过胃镜切除很容易切漏,而一旦切漏,后续处理非常麻烦。
但目前一旦在胃镜下发现息肉,不管有无症状,主流观点是:
1、必须取活检;
2、视息肉的形态和数目等因素,考虑胃镜下切除。
3、对于恶变率较高的息肉建议立即胃镜下、腹腔镜、或外科手术切除。
4、即使切除后,还需定期内镜复查,1-2年一次胃镜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