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偷袭北平时,北平只有几千兵而且是老弱病残,甚至有徐皇后率妇女兵守城,第一次攻城失败被退10里,而都督瞿能率两个儿子及一千多精兵攻成,攻到張掖门快登城,李景隆因瞿能独自力战,不听号令而下令缓攻,锴失攻陷北平的大好时机!
另一次错失良机是,当朝附马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能实战有十六七万,其它后勤人员或老弱病残,也是一支生力军>未主动攻击朱棣南下的部队,当朱棣经过梅殷的防地淮安时,梅殷只是进行挡截,没有主动出击。尔后朱棣绕道经扬州,南下攻破南京,如果梅殷抄朱棣的后路,历史很有可能重写。
战役后期,防守失败:
而朱允炆却将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在初登基之时,就开始大力削除藩王势力。这个举动的根本目的是不错的,包括后来朱棣登基后,也是进行削藩,根本上都是为加强中央的统治。但是朱允炆的削藩,没有计划,没有先后顺序,只是凭着一股子想法,就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搞得世人皆知,试想,藩王也是皇室成员,并且当时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长辈,一个小毛孩子当上了皇上,这一点本来就在几个藩王心中造成不满,但是无奈这是朱元璋的命令,不得不从。但是还没站稳,就开始削藩,使本来没有形成一体的藩王,因看到头几个被削藩的兄弟悲惨的遭遇,逐渐变得同仇敌忾,这就大大超出了朱允炆的预期,
另外,对于削除藩王的策略上,有些需要怀柔,有些需要强硬。但是朱允炆哪管那么多,就一个字“削”,造成了如周王全家自焚而死,更让其他藩王有了兔死狐悲的思想。
对策略的没有筹划,只是单纯的想依靠皇威去迫使藩王就范,只能说朱允炆想的太简单了。
其二,书生误国
在建文时期,朝廷上重要的大臣是以方孝孺、黄子澄等为首,这些人对于明朝的忠诚度没的说,个个也是忠肝赤胆的人士。只可惜,书生只是书生,在明朝初期的那种环境中,天下初定,藩王中好几位都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或者镇守边疆的悍将。而这些书生,在对待削藩以及后期的“靖难之役”中,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寄希望于礼教、伦理等这些虚无的东西来解决当前的状况。
要知道,你通过礼数这些东西可是要人家的命,人家能服从吗?尤其是像燕王朱棣这样的狠角色,如果不是逼得太紧,朱棣还有可能不会反,正是这些书生自以为是的想法,让朱棣下决心不得不反。
李景隆第一次大败之时,反而加封太子太保,原因是李景隆是黄子澄推荐上任出征,所以黄子澄隐瞒败绩,支持李景隆第二次组织60万大军进行阻击,怎奈李景隆无能,人多反而前后不能呼应,号令不一且人多不能供谋,再者粮草被烧,后勤无保障,军心大乱,焉能不败!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朱允文定为继承人重点培养,书自然读了很多,理论上很有见地,他曾经对朱元璋培养儿子当藩王提出异议。朱元璋封儿子当藩王掌握军队也是经过考虑的,孙子当皇帝,让叔叔们当各军区司令担当保卫工作,朱家天下就万无一失了。
太子朱允文问皇帝爷爷:让叔叔们当藩王掌握兵权,北元来侵犯有叔叔来抵挡,那叔叔们有朝一日不满意了来犯,让谁去抵挡呢?朱元璋没有想到孙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了半天说道:你觉得呢?朱允文这时候心里肯定在埋怨爷爷,我要知道怎么办还问你呀,但也不敢那样说,想了半天才说:先晓之以理,实在不行就兵戎相见吧。虽然没有想到好的防范方法,但朱允文肯定是读过史书的,知道藩王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