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字玉露,绍兴人,由于科举不得意,就以游幕为生,自古绍兴出师爷,邬思道也是绍兴师爷中的佼佼者,他任田文镜幕僚期间干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儿就是,摸准了雍正的心思,替田文镜写了参奏隆科多的奏章,雍正拿这个奏章大做文章,最终处理了隆科多,田文镜从此成为雍正宠臣,后来,田文镜和邬思道出现矛盾,邬思道辞职走人,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后来田、邬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从此田文镜奏事儿,经常摸不到雍正的脾气,屡次被谴责,又重金把邬思道聘请回来,历史中邬思道和雍正并没有交集。
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思道辅佐雍正登上帝位,为躲避雍正的灭口,邬思道采取半隐的策略,去当江苏巡抚李卫的幕僚,李卫既是雍正的宠臣,更是雍正在潜邸时的奴才,对雍正忠心不二,邬思道在李卫这里,既脱离了雍正的视线,又在雍正的监督之下,这是邬思道的第一步棋,半隐,他的第二步棋就是再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脱离李卫,逐渐远离雍正,最终实现彻底归隐的目的。
邬思道在李卫的幕府里,李卫肯定不会给他8000两,邬思道在李卫处深知一个巡抚一年的收支情况,8000两的师爷,以巡抚的收入水平根本用不起,就是雍正当皇子的时候也得肉疼。
清朝巡抚属于正二品,一年的年俸是155两白银,155斛禄米,13000两养廉银,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75元,一斛米相当于200斤,我们以1.8元/斤计算,再加上养廉银,巡抚一年的收入相当于236万元人民币,你一定会觉得不少呀,比现在的省部级官员多很多了,其实,这些钱不是给一个人花的,他的家庭开支、身边工作人员(书吏、仆役、家丁以及负责办公、保卫、出行、勤杂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各种招待费都要从这里面支出,总之一句话,整个巡抚衙门,只有巡抚大人一个人是正式国家编制,其他人员都是编外的,这些人的工资都要巡抚大人自己解决,雇佣多少人你自己看着办,国家不会为你出一毛钱。
尤其是幕僚的开支是一个大头,这些幕僚的工资高的出奇,一个厉害的师爷年收入达到近千两,这是旧例,谁也打不破,你爱雇不雇,但是你要是不雇佣师爷,很多事儿就要你自己上了,算钱粮、收赋税、征兵役、理卷宗,没有师爷还不把你累死,所以,离开了师爷就像丢了拐杖,寸步难行,清代向来有“无幕不成衙”的说法,因此,也就催生了师爷这门行业。
邬思道要8000两幕酬,等于把巡抚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二都拿走了,整个巡抚衙门根本就无法运转了,是邬思道缺钱花吗?根本不是,他的目的就是逼着田文镜赶紧把自己开了,自己好名正言顺的走人,开始自己的“全隐”生活。
田文镜终于忍无可忍,把邬思道撵走了!8000两幕酬其实就是邬思道的脱身术
清查山西藩库时,田文镜还是一个六品主事,他也没想到日后能当上巡抚,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所以有病乱投医,答应邬思道,只要自己当上巡抚一定聘请他当师爷。
经过邬思道的指点,田文镜才知道山西藩库的银子是从富商处借来充数的,邬思道一语道破天机,田文镜终于拆穿了诺敏的真面目,很快因功升任河南巡抚,他践行承诺,聘请了邬思道,他压根就没打算给邬思道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酬,因为这也太离谱了。
田文镜“你狂什么?你以为你是李卫介绍的,李卫是江苏巡抚,我是河南巡抚,我不受他的统属!”
田文镜“你要想安生在这儿做事儿,我是以礼相待,每月25两酬银,我这池子就这么深,别说8000两一年”
邬思道“我不是讨债,我是讨工钱,去年的幕酬你还欠了我2000两,说好了到西北运了粮草,回来就付,结果没给,今年上半年的幕酬该付4000两”。
田文镜“你总得等我有钱”。
邬思道“我已经打听清楚了,昨天你还进了一注火耗银子,一共是5000两,对不对”。
田文镜“5000两,你就要拿走4000两,这么多人要吃饭”。
邬思道“这我管不着,没有这么大的塘,就不要养这么多的鱼”。
田文镜“你这条鱼太大了,我养不活了,给他付4000两,然后打发他走人”。
邬思道“东翁,这可是你让我走的,我一个大子儿不要也没准,既说到这份上,我这就走”。
结果邬思道认真了,经常向他讨要幕酬,事到临头田文镜才发现自己成了冤大头,他担任巡抚后,又聘请了4位绍兴师爷,两位管钱粮,两位管刑名,每位每年的酬金是300两,而这位邬大爷平时不干活,架子还挺大,狂放不羁、出言无状,时不时提醒自己还欠他8000两,甚至还当着同僚的面提这件事,引起大家哄笑,最终,邬思道为讨要幕酬,两个人撕破了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