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的半导体人,他全身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力,能看得出他对待岗位和工作很有爱。在介绍完公司芯片设计即平台服务供应商的业务之余,他很乐意地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经历。 “答案当是可行的”他毫不犹豫的给出观点。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工科专业转行集成电路的例子。
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兴通信干了十年,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研发工程师做起,一直做到芯片方案工程师。 看到我如此关心半导体行业的人才问题,他也坦诚的讲出了心里话。
“这个行业工资一般,又小众,芯片企业不如互联网行业的大厂企业知名度高,岗位不如其光鲜。但是,半导体人自有乐趣。”他还介绍起了入行的方向:“如果其他工科专业要转入半导体行业,可以从数字芯片设计入手,各家芯片大厂都一套完整的设计流程,且各个环节很细分,具备一定数字逻辑基础和硬件编程语言基础即可。”
关于人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细细地探讨,在文章的最后。我再补充两个。
“需要多久才能培养出一批芯片人才?”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说,好的半导体人才需要经历产品周期,这个可能需要五年、十年。 我追问:“五年怎么计算得来的?” 他答道,因为基本开发周期两年,到市场还得卖两年吧,再花时间观察和反馈。所以,基本上有五年能够小成,十年有可能大成。
他强调,一个半导体人才没在这个行业十五年也是挺难做出东西的。集成电路是长周期,冷板凳,人才要慢慢积累。这个漫长过程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公平的。一旦你建立起来,别人就没有,这,就是护城河。
“中国集成电路的人才结构是什么样的?”王教授说,集成电路的人才结构很特殊,模拟电路的人才结构基本上是扁平的。原因是产品种类特别多,有好几百种。
亚德诺半导体(ADI)、美信公司(Maxim)产品链上的产品个数是大于工程师的人数的。而数字电路则不同,人才则按照工种来分,有的写逻辑代码、有的结构代码、有的做布局布线、有的做仿真、有的做验证。每个层次的工作也不能相互替代。集成电路的工作种类是从产品链上划分,工种本身不从技术水平上分高低。只有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我暗自思忖,一般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集成电路的特色就是“每个工种出状元”。
我问:“集成电路技术含量高,是不是意味着人才培养难度大?” 王教授连连摇头,徐徐摆手。“把激励和薪酬给够,把科研投入加大,让优秀的人才到集成电路行业来。”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的最后两句有很大的回声留在清华东主楼的走廊里,也留在我脑海里。
他的观点很鲜明,他的态度也很乐观。虽然今天的话题并不轻松,没有谈到类似“厉害了”的突破与进展,似乎都在找问题。但是,在谈话的终了,我却能感受到王教授在“山东的质朴”和“清华的实干”的气息里,在向我传达,既要对现实豁达,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原创: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