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特邀嘉宾: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李佩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 娄飞鹏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并强调“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
作为“六保”的重要内容之一,“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今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银行机构纷纷开发新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边界,特别是在缓解链上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发展供应链金融“痛点”仍存。
9月18日,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我国出台的首份供应链金融指导性文件。
市场普遍关心,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领下,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新机遇?银行机构该如何创新金融服务,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针对上述热点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以期对供应链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解析和展望。
《金融时报》记者:疫情冲击之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重要性凸显,您认为,供应链金融对于缓解供应链上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何独特优势?
李佩珈: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抵质押担保不足、信用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供应链金融恰恰突破了对授信主体的评级要求和抵质押担保要求,变单个企业风险管理为供应链条的风险管理,通过深化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结合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以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作为质押对企业授信,可以大大降低对客户的授信准入门槛,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之一。
娄飞鹏:就产业链金融产品的特点来看,由于其与小微企业的资产特点、资信特点和融资特点具有更好的契合度,因而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优势突出。
小微企业经营年限较短、企业规模小且内部分工相对较粗,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从而不利于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其资信水平,银企之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供应链金融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对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小微企业进行主体资信评级,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资信信息不足的问题。
此外,小微企业融资具有融资期限短、融资金额小、资金支用频、资金使用急的特点,传统不动产抵押贷款办理流程相对较长,业务模式单一,与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契合度较低。而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灵活、金融工具多样,可以有效根据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进行金融方案设计,更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时报》记者:在您看来,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痛点”仍有待破题求解?
李佩珈: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着“四大痛点”。一是应收账款确权存在困难。这使得小微企业常常无法按时获得应收账款,导致其资金短缺、流动性差。就原因来说,应收账款确权难主要与部分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拉长上下游中小企业账期,变相占用资金有关。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应收账款没有确权,银行无法对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5.59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6天,同比增加8.4天。可喜的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不愿确权的问题,今年7月份,国家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这将迫使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确权从合同义务升级为法定义务,有利于从法律层面为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提供依据。
二是供应链金融存在风险传染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并将信用延伸到上下游成员企业,这是风险管理技术的一大创新,但也可能造成风险在产业链中快速传染。如果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出现信用风险或道德风险,风险可能会随供应链条进行扩散。
三是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以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作为质押,从而对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一些企业为骗取银行贷款,通过“萝卜章、假合同”等方式捏造虚假交易,让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判断企业融资的真实性。为破解这一难题,《意见》提出,金融机构除了要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外,还要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线上化风控监测。
四是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信贷中的主要矛盾,是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现实障碍之一。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健全,银行难以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有关企业数据的调查分析,难以准确了解供应链整体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因而无法灵活调整金融服务方案,同时也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金融时报》记者:在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娄飞鹏: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打通经济循环堵点,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建议》强调“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这其中也包括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针对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进而有助于提高供应链产业链运行效率。从这个角度看,供应链金融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用武之地,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李佩珈:供应链金融可以稳定产业链各成员之间的生产、购销关系,帮助其建立战略性联盟。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有效促进供应链战略同盟的形成,进而促进产业链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此外,供应链金融可节约产业链中企业的资金占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供应链金融通过搭建高效的信息交换平台,可促进合同订单、发货收货、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的及时交换,深度嵌入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实现及时的资金收付、风险控制和融资方式创新等,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条上企业的经营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贸易金融客户的贸易活动既涉及国际市场,又涉及国内市场,其供应链或贸易链横跨境内和境外的整个链条,其业务环节紧密相扣,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趋综合,需要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为整个贸易链或产业链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银行业不断探索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您认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银行该如何创新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娄飞鹏:《建议》明确提出“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从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看,运用金融科技发展供应链金融是大趋势,无论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直接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还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场景、生态圈间接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都是未来的方向。这是由于,供应链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全面掌握融资主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要求较高,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传统金融机构发展该项业务形成了较大制约。而依托金融科技可以低成本、高频次地获取客户信息,并且借助大数据分析保证信息真实可信,从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更多地搭建场景、构建生态圈,建设好信息系统,以提升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科技含量。
微观来看,为更好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银行机构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需要转变理念。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都不同于不动产抵押贷款,不能采用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思路,而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经营发展、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二是设计服务方案。供应链金融产品种类较多,虽然一般分为预付类、存货类、应收类三类产品,但在每类产品中,各自都包括多种细分产品,产品之间的区别也比较细微,并且产品交易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产品运用对于灵活性要求更高,特点突出,各个产品适用的领域也都不一样,需要根据产业链供应链特点综合设计。三是强化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中需要全面关注核心企业、小微企业的资信评级,也需要关注债项评级,操作也更加频繁,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尤其是操作风险管理。
李佩珈:供应链金融线上化是大势所趋。疫情冲击之下,企业生产与销售活动更多转到线上开展,这要求银行加大科技手段运用,更加主动、全面、深入地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其中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物流服务商等,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实时掌握供应链中企业经营情况,从而控制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