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有人说,他是唯一可以媲美老干妈的男人。
靠着100块钱的启动资金,用每盒8分钱的利润,不借银行一分钱,坚持不上市不融资,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调料巨头。
他就是王守义,他的十三香成为了做饭烧菜必备神器。
其实,十三香的方子是从明朝的时候就有了。
那时,王守义祖上开了一间药铺,后来调出了一种秘制的调料,香气逼人,所以很快这个方子就被收入宫中。
到了清末的时候,战乱四起,王守义随家人逃荒到河南,而这个方子却幸存了下来,并且传到了王守义的手中。
转眼到了1959年,全国大饥荒。
那时候的人为了饱腹只能吃野草,而王守义一家也一样,在饿死的边缘挣扎,孩子们经常是饿到睡不着觉、总是嗷嗷直哭。
为了维持家中的生活,王守义想办法赚钱换口粮,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自家的祖传秘方。他研制出一包包的调味料取名“十三香”,刚开始,他把调味料送给周围的亲戚朋友,听到大家的好评后,他便开始把调料拿到街上售卖,定价1毛。
他还承诺,买了他的十三香,如果不满意,只要拿着盖有十三香印章的袋子回来,可以无条件退货。
就这样,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他从驻马店一步步走到了石家庄,大家耳口相传,十三香的名声越来越好,家里人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但日子刚刚过得好一点,却遇到了时代动荡。
王守义的十三香不得不停工停产,而且一停就是10年。直到1984年,已经60岁的王守义在儿子的劝说下才又动了恢复售卖调味料的心思。
那时,他的启动资金只有100块钱,也靠着这100块王守义成立了十三香调味品厂。
因为不是大厂,王守义只能从头开始。
他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推着三轮车去市场叫卖,从早到晚一吆喝就是一天。
夏天的时候日子还算好过,可到了冬天,风刮的人脸直疼,有时候眼睛都冻得睁不开。周围的摊贩看见市场人少就会到一点收摊,但唯独王守义一年无休,一个小时也不愿意提前走。
有一年的冬至,王守义特意拉着儿子们起了个大早,因为觉得今天包包子、饺子的人多,自家的调料一定卖的好。
但王守义和孩子在寒风中站了一天,却只赚了1块钱,他看着儿子看着手里的钱,一夜无眠。
等到第二天,王守义却又早早的起来,继续叫卖从未耽误。
就这样一天天踏实的做生意,王守义的生意慢慢变得好了,周边村庄的人甚至为了买他的调料不惜多走几公里路。
慢慢的,十三香的工厂越来越大,王守义也成为了工厂里的大家长。
他不仅操心厂子里的调味料,还操心厂子里的人。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进了十三香的门,都是一家人。”
王守义在夏天的时候给员工送去清凉解渴的绿豆茶,叮嘱大家把驱蚊避蝇的药都打了,免得晚上睡觉被蚊虫叮扰。冬天给员工发棉鞋、手套,嘱咐着门窗要关严千万不能冻着。
每天他还早早的起床跑到市场去买新鲜的水果蔬菜,送到食堂。
他说:“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位员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来的,挣的钱不往员工身上花往哪花?。”
虽然生意做大了,不愁吃不愁穿了,但王守义依旧坚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身穿棉布衫,脚蹬老式圆口布鞋,一点都看不出是身家过亿的人。
2003年,王守义去世。
他说:“不乱上项目,不乱上产品,不乱扩张,不要强求赚多少钱。按照企业的模式,一步一个台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都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