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肯定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与君主的关系了,这个臣就是诸葛亮,而君可以是刘备,也可以是刘禅。
诸葛亮的丞相之职是谁封的?是刘备封的。刘备不仅封诸葛亮为丞相,而且身受辅政大权,完了之后还有: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这个创业近四十年的蜀汉开国之君,什么风险没遇到过,什么人没见过,但对于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这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所以刘备还对刘禅说了: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何时看错过人?况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托付的,不仅仅是蜀汉江山,刘氏后裔,还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业,他坚信诸葛亮可以更好的帮他及他的子孙后代完成。
17岁,一个并不算小的年龄,与此可以参考的是:17岁的孙策已经护送父亲的遗体回到家乡,同时继承父亲的事业开始打拼。17岁绝对是一个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龄,对于刘禅同样是如此。
不过诸葛亮是非常忠心的,以他的势力想要废掉刘禅基本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刘备死后根本没有留下几个心腹大将,张飞和关羽一死,刘备的核心幕僚集团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不过诸葛亮从来没有动过废掉刘禅的心思,在别人请求诸葛亮称王的时候,诸葛亮也拒绝了。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后遗憾的去世。在快要去世的时候,诸葛亮给刘禅写了信,在心中说自己家里有良田15顷,桑树800棵,子孙后代都可以自给自足。
刘禅在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被压迫的痛苦,下旨禁止民间给诸葛亮立庙,并且带人去诸葛亮家清查他的家产。诸葛亮清廉是出了名的,但是刘禅不相信,其实换做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在权力中心十几年的人,家产竟然只有15顷地,800棵桑树。刘禅希望自己能够看到诸葛亮家里面黄金满地,这样自己就能解一解恶气了。
但刘禅的选择是:
政则葛氏,祭由寡人。
刘禅是被逼的吗?没有。这是刘备的遗命,同时也是刘禅的选择,一个17岁少年天子的选择。刘禅选择了由诸葛亮总理大权,而自已只负责祭祀祖先,这就是明显的做个名义上皇帝的,仅此而已。
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领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员的上司,对于蜀地的官员来说,诸葛亮等于是君,蜀地的官员是臣,这是东汉时期的二元君臣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谯周这样的与诸葛亮政见完不同的人,也会去奔丧,不是谯周认同诸葛亮,而是这就是礼仪,刘禅要是不禁止,那么蜀地的官员都得给诸葛亮奔丧,那政治秩序不就乱了。